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籃球運動已深深紮根於大中華區,目前已有超過三億的籃球運動愛好者。特別是最近二十年間,籃球運動的發展突飛猛進,作為世界領先的運動品牌,Nike一直重視籃球運動發展,幫助大中華區運動員和青少年提高籃球水準,並讓他們對這項運動有更深的理解。
引領團隊籃球
1996年,Nike攜手中國國家隊,為中國運動員提供最創新的比賽訓練隊服、球鞋等裝備
2012年4月,王哲林前往美國波特蘭參加Nike籃球高峰會。
全場比賽得到19分8個籃板,幫助“國際隊”以84比75戰勝“美國隊”
2015年4月,周琦前往美國波特蘭參加Nike籃球高峰會
率先於1997年將三對三籃球引入中國,並創立了中國三對三聯賽
2015年松山高中贏得臺灣HBL高中籃球聯賽冠軍,也是隊史上第4座冠軍,賽後球員與教練剪下籃網留念
自1996年,Nike攜手中國國家隊,並隨後相繼在1997年和2007年開始支持中華隊和中國香港隊。在過去20年間, Nike持續為大中華區運動員提供最具創新的比賽訓練隊服、球鞋等裝備、特別制訂的訓練計畫、培訓及訓練課程。
從1996年開始,Nike先後邀請易建聯、王哲林、周琦等十位中國年輕球員,前往美國參加Nike籃球高峰會(Nike Hoop Summit)。在那裡,他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球員組成“國際隊”,與一批同齡且極具天賦的美國高中生組成的“美國隊”同場競技。Nike籃球高峰會已成為年輕球員步入大學籃球和職業籃球前,向全世界展示才華的舞臺。
從2002年開始,包括易建聯、丁彥雨航、高尚、張宗憲、周儀翔、胡瓏貿、陳盈駿在內的數百位大中華區年輕運動員先後被邀請到Nike亞洲訓練營(Nike All-Asia Camp),接受高水準的訓練和比賽。
Nike不僅關注大中華區職業籃球發展,也明白發展基層籃球的重要性。1998年,Nike成為首個在中國地區舉辦高中聯賽的品牌。去年,這聯賽更達到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參賽球隊的規模拓展至超過200隊。
1997年是大中華區籃球發展的關鍵一年,而Nike的參與加速了當時基層籃球的發展 。那一年Nike不僅將三對三籃球項目引入大中華區,也開始攜手臺灣高中籃球聯賽(HBL)。2015年的HBL女籃和男籃總決賽便吸引超過30000名觀眾到現場觀賽助陣。而這個推動籃球發展的傳統也促成“中國三對三聯賽”在今年成立。
創新的演進
創新是推動Nike籃球向前進的引擎。觀察到戶外籃球在大中華區的普及,Nike針對性地設計出滿足戶外籃球需求的籃球鞋系列,包括了Nike Hyperfuse、LeBron Ambassador、Kobe Venomenon以及KD Trey5等。這些產品的開發源自大中華籃球當地市場的需要,以及目標群的測試。而這些隨後在全球各地推出的鞋款,也推動了戶外籃球的再次興起。
主導基礎訓練
出眾的比賽表現源於系統而科學的訓練。為了讓大中華區青少年瞭解技術訓練的重要性並掌握科學的訓練方法,Nike邀請全球頂尖運動員和教練,推出系列籃球訓練影片,並透過官方facebook粉絲頁、微博、微信等社群媒體平臺發佈,至今在大中華區已有超過1000萬人次收看。
上海國金IFC籃球體驗店——迄今Nike籃球已經在大中華區建立了18家籃球體驗店
Nike籃球已經在大中華區建立18家籃球體驗店,一次滿足消費者的籃球購物需求。而通過全新的Nike.com網站,消費者獲得了更豐富的顏色、尺寸、款式及自訂產品的選擇。
Nike籃球運動員夏季大中華行
LeBron James 十次訪問大中華區,與青少年分享他對籃球的堅持與熱情
LeBron James與大中華區青少年互動
Kobe Bryant於2006年首次來到中國,他先後9次訪問大中華區
2008年,Kobe Bryant 代表美國男籃在北京盛會上奪得金牌
每一年,Nike都會邀請世界頂尖籃球運動員來到大中華區,親身指導青少年的訓練和比賽,並透過他們的故事和精神積極影響更多青少年參與籃球運動。1997年,David Robinson和Joe Smith成為首批到訪並為球迷帶來鼓舞的超級球星。
Vince Carter在2000年雪梨的決賽中上演世界級的表現後,隨即於2002年首次訪問大中華區,不僅以他精彩的表現震懾了球迷,更激勵著新一代運動員。
2004年夏天,籃球名人堂成員 Michael Jordan 第一次訪問大中華區,此後 LeBron James、Kobe Bryant、Kevin Durant、Carmelo Anthony、Chris Paul、Blake Griffin、Anthony Davis 及 Kyrie Irving 等運動員先後訪問大中華區超過20座城市,指導青少年磨練技術,並分享各自的籃球故事 。
出色的推廣活動吸引球迷
從1990年代後期開始,Nike開啟了一系列的籃球推廣活動,吸引關注之餘,還為大中華區的籃球文化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1997年,Nike推出“中國籃球英雄”系列電視廣告,主打中國國家隊球員的故事,引發話題; 2001年,Nike推出“街舞風雷”市場推廣活動,激勵青少年透過籃球表達個性、發揮創意,並積極推動街頭籃球文化及三對三籃球運動發展。當年,陳江華率隊奪得該項賽事全國總冠軍。隨後,陳江華加盟廣東宏遠青年隊,開啟了最終入選中國男籃的職業生涯道路。
2002年,Nike推出“我夢想”系列廣告,鼓勵更多青少年大膽追夢,並且付諸行動;2007年,Nike推出“京城籃球少爺”街頭籃球活動,三天的激烈比賽和選拔中,頂尖青少年好手雲集於北京,最後晉級的青少年球員在紫禁城內上演最終決賽。透過籃球與北京傳統文化的融合,大中華區籃球文化得到更具現代感的詮釋。
Kobe Bryant的深厚影響力
Kobe Bryant參與“把球給我”活動,演出“願望清單”廣告
Kobe Bryant在大中華區擁有非常巨大的影響力 。2008年,Nike推出“Kobe門徒”活動,邀請從激烈的全國選拔賽勝出的青少年球員赴洛杉磯師從Kobe Bryant。經過一週的特訓,Kobe Bryant的職業道德精神和對比賽的熱情一覽無遺,成為年輕球員們的榜樣。
同年,Nike推出“我是奮鬥”電視廣告,用易建聯的故事,鼓勵青少年在球場上的競技、球場外的人生都繼續挑戰自我。2010年,Nike製作的紀錄片“煉”上映,紀錄片反映了易建聯、朱芳雨和王仕鵬在籃球之路上追求卓越的歷程。
Nike運動匯對運動普及影響深遠
籃球巨星參與“Nike運動匯”,激勵青年人積極參與運動中
“Nike運動匯”分別於2011和2012年在上海舉辦,LeBron James、Kevin Durant及Kyrie Irving等頂尖運動員到場,除了積極參與籃球活動,他們還嘗試了籃球、足球、網球、美式足球、高爾夫等運動,為期四天的活動不但推廣籃球運動,更深深地鼓勵更多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 2013年,Nike透過 “把球給我”籃球活動,鼓勵大中華區青少年敢於夢想並為之努力。
打出名堂活動增加籃球參與度
“打出名堂”進一步將Nike兼具創意與創新的影響力推向新的層次。2014年推出大中華第一個籃球為主題的紀錄片(Docu-drama),讓更多青少年透過籃球,衝破他人對自己設定的框架,甚至挖掘出連自己都想像不到的潛能。
Kobe Bryant在位於上海的全球首創的數位互動籃球場,利用五天時間全心指導“打出名堂”球員進行特訓並親自選出晉級的12位球員。
2014年,Kobe Bryant在上海為參加 “打出名堂” 的球員進行五天特訓
Kobe Bryant還分享了他對“打出名堂”的看法:“想打出名堂,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勇於迎接挑戰、面對逆境。 甚至,在面臨困境的時候挺身而戰的精神,這之中的過程,比最終的結果更為重要。”
LeBron James的參與是打出名堂活動另一個重要亮點,他在北京,廣州,香港,高雄及臺北傳遞打出名堂的精神,並向所有參與這場籃球盛事的青少年強調 “不斷努力,相信自己”的信念。
LeBron James為參加“打出名堂”選拔的籃球少年加油鼓勵,傳授技藝
LeBron James告訴年輕球員們:“我小的時候,沒有任何事情能夠阻擋我打球。我對籃球充滿與生俱來的熱情,我熱愛競爭,我也熱愛為團隊效力、贏得比賽。而這,就是我打出名堂的動力。”
Nike2015“打出名堂”從5月21日至6月18日接受報名,籃球愛好者可以透過Facebook、微信、活動網站或大中華區指定Nike門市之 #打出名堂 報名站和球場的錄影點參與海選。活動將於6月20日至6月28日在大中華區11座城市進行 “打出名堂”巡迴選拔,訓練和選拔30位最終晉級的球員。今年夏天,Anthony Davis、Kyrie Irving、Kobe Bryant和LeBron James將分別在位於香港、北京、廣州、上海的“打出名堂主題球場”為晉級的球員進行特訓,並和他們共同經歷獨一無二的籃球體驗。2015“打出名堂”的首集短片將於7月上旬透過網路平臺在大中華區播出。
與此同時,Nike還將推出以“打出名堂”為設計理念推出系列產品——RISE COLLECTION。其中包括KYRIE 1、LeBron Soldier IX、Kobe Venomenon 5、KD Trey 5 III以及“打出名堂”系列T恤。
以“打出名堂”為設計理念推出系列產品——RISE COLLECTION。
其中包括KYRIE 1、LeBron Soldier IX、Kobe Venomenon 5、KD Trey 5 III
籃球運動在大中華地區生機勃勃,青少年對於這項運動的熱愛同樣激勵Nike不斷前進:設計滿足當地市場需求的簽名鞋系列產品;透過一系列極具創意的市場推廣活動進一步點燃大中華區的籃球熱情,並且為青少年提供面對面向他們偶像學習、與他們互動的機會——只有Nike能夠做到這一切。